第二天上午叛军携云梯来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城。采取的是东西佯攻北门主攻。攻城的部队以金环三结元帅的南蛮部队为主董杨的汉民部队为辅。
因为城里守军有三万多人因此无论是佯攻还是主攻叛军都没有得到什么便宜丢下二千多具尸体后就不甘不愿地撤退了。不过守军也没有冲出去追赶因为兀突骨的部队就排列在攻城部队的后面在靠近三个城门的方向严阵以待。
从此以后的几天只有零零散散的战斗生。
不久叛军终于利用周围的树木造出了几台投石车和井阑。不过这些投石车非常地简陋最多称之为甩石架它就是由一个支架、一根可绕轴旋转的长条木、一个安装在长木条上端的装石头的篮子、下端牵一根长绳、一根限制长木条位置的横木组成。使用时先固定支架后先让上端降下来在篮子里放上石头后士兵们排成队同时用力快拉扯绳子则那长木条绕轴旋转石头快升高达到最高处时支架上面一根横木挡住使长木条突然停下而篮子里的石头在惯性和离心力作用下继续前进而打击对方。就象我们小时候用木棍甩泥巴一样的简单。井阑也只是一个用木头搭起来的大平台上面可以站人向远处射箭抛重物。这二样东西都不算什么高科技但是笨重木头需要多而且结实是以不容易制造。
开始这些大型的攻城器械数量不多的时候守军倒也没有感到多大的压力很少有石头砸进城里井阑也没有靠近护城河所以对城里威胁不大。但随着叛军投石车和井阑数量的增加城池被围十多天后无数几十斤重的石头、箭支如雨一般降临到守军的头上守军和城里百姓的伤亡开始慢慢增加起来。
虽然守军也有投石车可以与叛军对攻但因距离较远而准确率不高因此无法明显地摧毁对方的投石车和井阑只能给对方士兵一些伤亡而已。这样一来城里的士气开始慢慢低落形势也慢慢严峻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刘嘉这下真的措手无策了抓了几把头下来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他实在想不到兀突骨部队的战斗力这么强!在上一次试探性冲击中敌我伤亡的比例过一比二这还是骑兵与对方的步兵而且当时敌人立足未稳自己的骑兵以逸待劳取得的成绩而且在这次战斗中战死杨郡尉这个大将、泠苞也重伤。
刘嘉记得当年诸葛亮打败兀突骨的办法先是用计引他们到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然后用大石头、擂木封死唯一的山谷口再用装满油的柜车把那些藤甲兵烧死的他们三万部队全部被诸葛亮烧成了黑炭。
刘嘉当然也想用这个方法在贵州这种地方三面环山的山谷也好找可问题是怎么引他们入山谷?又怎么去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