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城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大城,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原政权对抗北方政权和游牧部族的前站,同样也是北方最主要的战场的。
千年来,忻州城不断修整,城高墙厚,易守难攻。
当年金军夺取忻州也是取巧,宋军联盟功辽,趁着辽军逃窜,宋军主力都在川陕和河北,轻轻松松就将忻州占了去,后来不等宋军接管忻州,金军便发动了南侵,宋军所有兵力和精力都在消耗在河北一带,及至靖康之乱,河东再也无暇顾及。
几十年来,宋军丢掉的忻州城,在金军手里并无大用,也不受重视。
宋军撤往淮河以南后,前几十年连黄河都没能渡过,更不要说威胁河东。等金人撤出汴京之后,潞州、辽州又不在宋军手中,加上太原府、平阳府与汴京、大名府之间有太行山脉相隔,大军难以通行,再有金国再太原府、忻州、平阳府驻军八万有余,根本不惧宋军进攻。
况且宋军就算发动向关中、河东的进攻,由于北有太行山脉所阻,进攻路线只能向西走函谷关,但入关之后,不论向北进攻平阳府,还是向西进攻华州京兆府,都会遭遇另一个方向的金军袭击,并且在他们看来,单单一个函谷关就能挡住宋军十万。
也就是说,以宋军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攻取函谷关,也就不可能入关攻关中、河东。
由于太原府、忻州与平阳府、函谷关相比,是绝对的后方地区,即使是在宋金交战之时,也不会有太多驻军,更不要说在宋金议和之后,所以金国在河东的八万驻军,大部分都部署在了平阳府,主力临近黄河,协防函谷关,扼守宋军有可能的北上通道。
数年来,经过不断渗透侦查,大宋枢密院才最终确定了以义军名义从潞州、辽州向太原府发动进攻,截断金军南来北往的大通道,将大同府精锐挡在雁门关以北,将平阳府金军主力挡在太原府介休以南,堵住南北两端,宋军才能迅速在空虚的河东建立优势,而后集中主力南下平阳府。
幸而大宋军队这几年在济南府、河间府大练兵,动作频频,声势浩大,潞州、辽州在义军身份掩护之下,才得以暗中做好夺取河东的准备。
以有心对无心,加上暗中准备,提前部署,北伐军才会以义军之身进入太原府,迅速拿下太谷、杞县,吸引住太原府几乎部兵力,而后出其不意,占据关口介休,加上暗中投靠的忻州内应夏成杰,北伐军才兵不血刃拿下太原城。
从整个河东战略部署和准备来看,夺取雁门关,并守住雁门关也不会有多少问题,毕竟忻州几乎无兵驻守。
夏成杰以忻州援军身份占据太原城之后,便以平乱为由,几乎封闭了太原城,就连阳曲关也一并封闭,忻州人能南下,但不能北上,外地人可入太原城,但许进不许出,消息封锁了很多天。
是以,在袁华率领的五千宋军经过阳曲,北上忻州之后,忻州留守还恍然未觉,并对属下的汇报持怀疑态度,直到宋军大部队抵达忻州城下,忻州留守才匆忙下令守城待援。
忻州城内有多少守军,夏成杰很清楚,辛弃疾也一清二楚,但强攻忻州城并不明智。
依照辛弃疾的命令,三万大军在忻州城外两里扎营,封锁四门,其他部队则以军为单位,分赴各地,收复忻州境内所有州县,同时向百姓宣告大宋重回忻州!
忻州沦陷金国之手四十多年,两代人与大宋断绝关系,如今大宋北归,大军兵锋所至,便是要让他们知道,大宋回来了!
收复民心是彻底收复河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辛弃疾出自义军,南北辗转,走过千里万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况且在整个收复河东的计划中,他要留在忻州、太原府,主要筹备粮草物资以及镇守和支援,因此民心向背,对稳定河东尤为重要。
普通百姓不愿意经历战火,但他们又希望看到欺压他们的坏人受到惩罚,其实这在某种程度是一种悖论。
但辛弃疾希望能做到,因为他知道最残酷的压榨是在最底层,所以要派遣大军去扫荡州县,杀一批贪官酷吏,借以笼络民心,而对忻州城这样的大城,则不能轻易动武,大城意味着丰富的关系网和云集的资源,要以稳定为首,能不杀人死人,就尽量不伤人命。